最新目录

经络腧穴学教材的临床教学体会及编写改进建议(2)

来源:现代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1.2 十版教材 该教材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等五年系列教材的最新版,俗称“十版教材”。全书系统、详尽

3.1.2 十版教材 该教材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等五年系列教材的最新版,俗称“十版教材”。全书系统、详尽地讲述了经络、腧穴知识,并简要、有重点地记载了相应的古代文献。在介绍部分穴位的定位时,还用注释的方式表明了其简易取穴法,如36 页的神门、中府等。与该系列的前几版教材相比较,这版教材装帧精良、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封面设计具有中医药特色,并且大量运用了真人图像及彩色印刷,尽管色彩还相对单一,但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进步显著。

3.1.3 人卫版教材 该版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络腧穴学》教材第2 版,正文的各级标题采用了显眼的蓝色字体,封面设计具有中医药特色。该版教材比较大的不同之处是:在穴位主治内容的介绍中引用了现代研究文献;在教材的后半部分,增加了现代经络腧穴的研究进展;附录部分还增加了穴名释义;部分特定腧穴歌诀附在了相应知识介绍之下,如原穴、络穴。这几点学生及老师的反馈认为,对于学生学习、记忆帮助比较大,因为古人经验固然重要,今人的补充也非常可贵,且更容易理解、被现代科学接受。另外,增加一些穴位名称的释义,拓宽了知识面,对加强记忆、增添学习乐趣帮助较大。

3.1.4 精编教材 继“五版教材”之后,2006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又组织专家编写了“精编教材”,2018 年出版了第2 版[4]。此版教材诸多改进,如在介绍经络系统时使用图表,更清晰地体现了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支节”的结构;在描述十四经循行时使用的图更清晰易懂并体现出“起于中焦”的特点;用图表归纳总结了奇经八脉的功能、十二经别的分布和主治;与时俱进地将“印堂”归入督脉并在穴位总数的历史沿革总结表里体现出来;在介绍取穴法时正式而系统的介绍了古、今针灸学中体位的差异,以及和现代解剖学的不同之处;增加了一些简明扼要、方便识记的图表,或展示同一部位不同经络的穴位,或形象地介绍简易取穴法,如折耳取角孙的方法;在穴位定位之后,介绍了穴名的来历和含义,并在附录中介绍了公民养生保健要穴和手足反射区、第二掌骨全息疗法的内容。

使用者反馈认为,与前3 本教材相比,这版教材基于经典又紧跟时代步伐,增加了很多与现代临床紧密相关的内容,可读性更强。而且整本书中差错更少,体现了更严谨的治学态度。

4 《经络腧穴学》 知识点相对固定 临床教学优选一本即可

中医学不像现代医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医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完善,特别是对经络系统的组成、走行、流注以及穴位的定位、归经、主治特点已基本固定,固有认知已形成体系。近年来除个别经络原文的断句、穴位的定位和归经有少量变动之外,并无明显变化。纵观各种不同版本的《经络腧穴学》教材,大体内容都是高度相似的,尤其是知识体系内容。因此,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时所用的教材,进行知识再现和巩固提高,必要时优选、推荐另一本教材作为补充即可。因为还必须考虑不同高校教学考查时应用的制定教材不尽相同的工作实际。当然,不同教材在某些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具体的知识点上会存在差异、分歧,这的确会造成不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的认知分歧,对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构成了障碍。但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得到解决。

5 对完善《经络腧穴学》 教材编写的建议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经络腧穴学》教材历经更迭,整体质量有质的飞跃,无论从学科内容、编写形式、排版印刷都是精益求精,“五版教材”“六版教材”[5](罗永芬主编,1994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中错排的“率角、痖门”(第13 页插图中);“六版教材”中的地五会写成“地五位”(第16 页右下角插图中)、“手五里为‘曲池上5 寸’”(第91 页)、“天柱为‘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等在后续的教材中均已得到纠正,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5.1 杜绝错误和缺漏 尽管目前的几版主流教材已日臻完美,但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值得改进。如,“十版教材”中:(1)第24 页对“原络配穴”的阐述是“原穴和络穴配合使用”,而正确的知识点应该是“本经的原穴与相表里经的络穴相搭配使用”,这一问题在人卫版教材也有出现;(2)第53 页讲述承泣穴的刺灸法时,用现代文详细讲述了具体的针刺法及注意事项,却又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禁不宜针”等描述,但未解释为什么古代禁针而现代可针刺的原因,未免让学生产生疑问;(3)类似的问题,在第57 页,介绍乳中穴时,说到该穴只做标记,不做刺灸法,但又介绍了它的功能主治,是不是有些矛盾?(4)第95 页,出现了“额切迹”的表述,这是否得当?翻阅解剖学教材,未见关于“额切迹”的描述。建议可参考151 页风市穴相关介绍内容中髂胫束的描述方式;(5)第182 页“血糖现象”指向不明;(6)彩图的绘制过程中,第196 页胃脘下俞旁开1.5 寸标注不准,夹脊穴未标注;(7)第193页图16-1-3 中有牵正,但头面部经外奇穴介绍中无此穴。“人卫版教材”中第189 页,中渎穴应该为腘横纹上7 寸(髌底上5 寸),文字描述及图3-11-12 中标注均错误,这个错误也出现在“五版教材”中(第123页)。再如,“精编教材”第30 页关于“原络配穴”的叙述也欠妥;第117 页,小肠俞的拼音音标标注错误。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dzyyzz.cn/qikandaodu/2021/0613/1177.html



上一篇: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下一篇: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骨疏康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模

现代中医药投稿 | 现代中医药编辑部| 现代中医药版面费 | 现代中医药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