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加坡中医药业的历史变迁一位客家中医师的生

来源:现代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新加坡客家研究”中,客家人的经济活动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一般认为,新加坡的客家人在中药业与典当业居于垄断地位。以中药业为例, 1965年,新加坡的中药店共有

在“新加坡客家研究”中,客家人的经济活动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一般认为,新加坡的客家人在中药业与典当业居于垄断地位。以中药业为例, 1965年,新加坡的中药店共有196家,其中客家人经营的有134家,占总数的68%。[1]350至1986年则增加到500家,在该行业中所占比例超过70%,直到新世纪之初都是如此。[2]客家人不仅在新加坡的中药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客家族群内部,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也是族群中的佼佼者。有统计显示,在260名新加坡客属名人中,从事医药行业的有39人,占所有客属名人的14.5%,超过排第二位的典当业近一倍。[1]351

中医业与中药业经常被合在一起称为中医药业,二者虽有相当的交集,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客家人在新加坡的中药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样的情况并未出现在中医业中,若干资料大致可以说明这一点。首先,在新加坡最早一辈的中医师中,客家籍的只占三分之一强,另有来自潮州、闽南、安徽的中医师。[3]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几位学生曾进行过一次老中医访谈活动。在受访的9位中医师中,只有两位是客家人,其他则分别是广府人、海南人、闽南人、潮州人。(1)老中医录组辑小组.老中医录:新加坡中医访谈专辑[G].新加坡:新华文化事业(新)有限公司,1985.最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在20世纪末开始进行一项新加坡口述历史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新加坡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ngapore)。在受访的28位中医师中,只有4位是客家人,潮州人和闽南人则分别有6位和7位。[4]

关于“新加坡中医药业”的专门研究,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如李松的《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1349-1983》、(2)李松.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1349-1983[G].新加坡:新育书局,1983.王平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战前中医药期刊的硏究(1901-1941)》。[5]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仍不多见。专著有陈鸿能的《新加坡中医学先驱人物与医药事业发展,1867-1965》、(3)陈鸿能.新加坡中医学先驱人物与医药事业发展,1867-1965[G].新加坡:新加坡中华医学会,2001.许永顺的《新加坡中医景象说评》(4)许永顺.新加坡中医景象说评[G].新加坡:徐永顺工作厅,2005.等,学位论文则有陈锦文的《中医学在新加坡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3]另有研究论文如:沈燕清的《新加坡中医药业的发展》、[6]冯立军的《近代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医药在新马的传播发展》[7]等。专门研究“新加坡客家中医药业”的论文,目前只发现3篇,有李恒俊的《客家人与新加坡中药业的早期发展》、(5)李恒俊.客家人与新加坡中药业的早期发展.新加坡客家文化与社群[G].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08.吴慧菁的《客家传统行业与新加坡中药业的发展》(6)吴慧菁.客家传统行业与新加坡中药业的发展.新加坡客家文化与社群[G].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08.、张翰璧的《族群政策与客家产业:以新马地区的典当业与中医药产业为例》。[8]

相关研究之所以较少,是因为“新加坡中医药业”这样的研究课题相对狭窄。而相关史料的缺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就目前所知,关于“新加坡中医药业”的有系统的史料并不多见。南洋大学历史系在1970年代进行过新加坡华族行业史的调查,出版了《星加坡的中医(1869-1971)》(7)星加坡华族行业史调查小组.星加坡的中医(1869-1971)[G].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1971.以及《新加坡华人中药行业史》,(8)星加坡华族行业史调查小组.新加坡华人中药行业史[G].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1971.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则整理过新加坡中医的剪报资料。另外就是中医药相关团体和个人整理出版的一些资料,较为重要的如1980年代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几位学生进行的老中医访谈活动,曾出版《老中医录 : 新加坡中医访谈专辑》一书;其他如:梁世海的《梁世海中医工作文集 : 致力发展新加坡中医事业》、(9)梁世海.梁世海中医工作文集:致力发展新加坡中医事业[G].新加坡:新加坡中医药出版社,1996.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大巴窑中华医院落成纪念特刊(增订本)》(中医师公会 1980)[9]等。

在上述资料之外,最重要的当属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收集整理的关于新加坡中医药业的口述史料,在文本资料缺乏且很难发现新资料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抢救发掘就是获取新史料的重要途径。这批口述史料的受访对象共有28名,采访时间跨度从1992年到2008年。在受访的28名中医师中,出生于1910年代的有1人,1920年代的有6人,1930年代的有5人,1940年代的13人,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各一人,另有一人不详。如果按祖籍地划分,闽南7人,潮州6人,客家4人,广府3人,海南3人;另外5人中,1人祖籍山东,4人籍贯不详。这些中医师见证并参与了新加坡中医药业的发展历程,他们的历史记忆为该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受访的众多中医师中,刘少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父亲是大埔的客家人,年轻时到新加坡谋生,进入同乡经营的中药店做学徒,若干年之后也开始经营自己的中药店。刘少杰出生于新加坡,很小就在父亲的中药店帮忙。后来又去学习中医,进而经营自己的药店兼诊所。刘少杰的成长与创业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加坡中医药业的历史变迁,本文正是利用刘少杰[10]的口述史料,在“新加坡中医药业”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的一次尝试。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dzyyzz.cn/qikandaodu/2021/0312/535.html



上一篇:新年寄语
下一篇:聂红深挖国家瑰宝致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

现代中医药投稿 | 现代中医药编辑部| 现代中医药版面费 | 现代中医药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